智能制造工程学院logo

产业赋能•铸魂强技•卓育英才: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5-11-14

产业赋能铸魂强技卓育英才: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一、成果简介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高校作为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紧扣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成果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区域发展、推进新工科2.0建设为契机,面向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产业赋能•铸魂强技•卓育英才”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

首创“英才班+专项班”人才培养范式。英才班严格遵循个性化小班化工程化”的“三化”原则,打造了由辅导员学业导师授课教师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四师”育人体系,通过学业导师的专业引领和企业导师的实践赋能,扎实筑牢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专项班精准聚焦行业内的紧缺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构建“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运用“四表分析”模型,系统性地解析岗位需求与培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持续改进的育人闭环体系。

创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框架下的一线工程师培育机制。通过“资源共投-利益共享”的协同治理模式,联合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校企合作课程,搭建四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生态环境,建立了校企联合认证的评价标准,保障了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贡献了“华德智慧”。

undefined

1 “产业赋能•铸魂强技•卓育英才”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

本成果提升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智能制造类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助力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新工科专业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评国家职教师资培训;汽车专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入选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发布中国焊接协会团体标准4项,完成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项。本成果被《人民网》《黑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二、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2解决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脱节、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

3)解决校企合作深度协同不足、一线工程师培养后续乏力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一、创建“英才+专项”班培养范式,以破解学生基础薄弱与个性化发展不足问题

英才班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双导师结构化面试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意愿组建,“三化”原则与“四师”育人体系为核心,个性化侧重分类培养,通过入学评估与动态监测实施针对性教育帮扶。小班化提供优质教学,配备48间专用智慧教室,建设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平台。工程化衔接产业需求,强化学生工程师职业认同,培育工程伦理素养。目前5个智能制造类专业48个班采用模式,培养学生占比51.2%。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学业导师每届指导5-8名学生的创新团队,开展项目式学习,提升协作与创新能力;授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精彩课堂标准,激发学习兴趣;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开展讲座,强化工程实践项目指导

undefined

2 “英才教育

专项班个性化培养。面向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绘制人才能力画像,精准培养一线卓越工程师。现设置焊接、机械、电气、控制4类共计45个“专项班”投入专项资金超3500万元,协同开发特色课程62门,为宁德时代等企业输送人才2000余人,2025届毕业生世界500强和上市公司等高质量就业率达59.4%

undefined

3 岗位适配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以化解供需脱节及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

基于“四表分析”模型,企业参与调研,明确岗位需求,指导专业优化培养方向。2025年走访智能制造类企业125家,形成问题清单4类20项,对人培微改进59处。校企联合开发项目适配课程,融入企业案例提升教学实效。企业参与师资标准制定,提供实践与培训机会,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共建实习基地、项目资源等,学生提升技能,教师能力提升反哺教学,实现人才质量提升、企业精准用人、学校实力增强、教师素养进阶的四方共赢。

undefined

4 “四表分析”模型

三、创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框架下的一线工程师培育机制,以破解校企合作深度协同不足难题。

构建“资源共投-利益共享”的校企运行机制。共建4个产业学院,学校每年投入四百余万元,引入企业资源超千万元,设专项奖学金与横向课题奖金。校企共建“专业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向挂职、联合攻关。合作开发62门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行业前沿特色课程。依托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与校内实践中心,构建“认识实习-工程实训-虚拟仿真-自主创新”四层递进实践体系。共同制定一线工程师评价标准,覆盖课程成绩、实践考核与职业证书三维度,通过通讯评议与现场审议保障培养质量。已建成8个双师团队、158项真实案例,职业证书获证率超85%。

undefined

5 一线工程师培育机制

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一、首创“英才+专项”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

在省内率先构建“英才+专项”班培养式。“英才班”侧重夯实理论基础与工程师素养,筑牢学生专业根基;“专项班”瞄准行业企业紧缺岗位,实施定向化、订单式培养,强化专项技能。坚持“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育人理念,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专业+技能特色,实现教学就业一体化,打造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广、上得去”的华德品牌。已为哈电集团、吉利集团、西门子等企业输送了大批设计开发与生产经营一线工程师,拓展了一线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二、独创面向企业需求的一线工程师“四表分析”模型

通过系统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能力、校企合作情况构建“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课程体系从经验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师资队伍从单一教学型转向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从零散项目升级为系统联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课程持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专业建设成效。

三、创建面向一线工程师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培育机制

面向一线工程师“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培育机制提升产业赋能效果实现了校企双方产业学院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共同打造专业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动态优化机制,实现了前沿工程实践经验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创建了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虚实融合的智能制造实践平台,系统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了针对学生课程成绩、实践能力与职业证书等维度的多元评价标准,通过校企专家联合评审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标准精准对接,显著提升了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的适应性与卓越性。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一、成果主要成效

1育人成果

成果实施以来,英才班成绩显著提升,优良率达71%,较普通班高出近20%。构建“院—校—省—国”四级竞赛体系,实现“一专业一赛事”,院级获奖覆盖率达100%,累计获省级奖项727项、国家级103项,2025年获国赛一等奖5项。近三年,英才班80%以上取得国际焊接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学生发表论文67篇。2025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省第三,累计培养一线工程师2119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涌现出“全国最美青工”“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undefined

6 2025年学生获奖情况

2教师成果

资源建设显著:校企共建课程62门,其中《专门用途英语》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共教学案例158项;完成教育资源库项目2项;出版教材29部,其中规划教材5部,《工业控制网络》获省级教材建设二等奖,印数4.38万册,被百余所院校采用。

教改成果丰硕: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研项目82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省新工科项目1项。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称号,教学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37篇,专利110余项。

产教融合深入:与西门子等36家智能制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吉利集团等共建4个产业学院获评校企合作优秀院校、最佳合作单位、标杆学校等荣誉。

undefined

7 教师获奖情况

二、专家鉴定

本成果国内高等教育评估专家李志义、李亚东、洪艺敏等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改革措施扎实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智能制造类一线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在应用型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三、推广应用

1)校内试点,应用广范

以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为试点,成果覆盖全校5个二级学院、26个本科专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共建课程示范课13次,最佳实践案例成果分享专题讲座20余次,育人成效显著。

(2)校外示范,认可度高

成果在中德职业教育论坛等30余场重大活动中作典型经验交流,19所院校来校学习,16所省内外高校借鉴应用,年均受益学生超3000人。获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充分肯定,连续承办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省赛,获优秀组织单位。

学院建成黑龙江省能源装备创新中心、博士创新站、巴顿焊接院士工作站及硕士研究生联培基地,获批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与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每年接待省内外院校访问交流100余次。

四、社会影响

成果获校内官方报道40余次,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转载。2024年《落实立德树人 开启一线工程师培养之路》刊发于《黑龙江日报》头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undefined

8 媒体报道及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