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学业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10月9日到10月14日期间,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与自动化系教师陆续到学生群体中去,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各年级学生齐聚一堂,共话学业规划,共探竞赛路径,现场氛围热烈且温馨。
见面会上,学业导师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贯穿全程。在交流环节,导师们首先围绕“学业适应与规划”“专业认知与发展”“心理调适与生活平衡”三大核心话题,与学生展开深入对话。针对大一新生面临的“专业迷茫”“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导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行业洞察,用生动案例讲解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方向及深造路径,帮助新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关注的“考研备考节奏”“实习实践选择”“职业竞争力提升”等困惑,导师们逐一耐心解答,并结合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如推荐优质实习平台、分享考研复习规划表等。此外,导师们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养培养。魏颖老师在交流中提到:“大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殿堂,更是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大家在专注学业的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全面锻炼沟通、协作能力。”为了让关怀落到实处,导师们还建立了“一对一”线上沟通群,方便学生在会后随时咨询问题,真正实现 “成长有指导,困惑有解答”的精准护航。


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次见面会上,导师们将 “调动竞赛积极性”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组队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
首先,导师们详细解读了我校对学科竞赛的支持政策,包括竞赛获奖后的学分认定、奖学金加分等,让学生清晰了解参与竞赛的“实际收益”。随后,各位学业导师结合自身指导经验,分享了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的优秀案例——如孙旭老师分享了学生团队在睿抗机器人大赛中从“零基础组队”到“获国家级一等奖”的成长历程;逄崇雁老师展示了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的作品与获奖心得,用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竞赛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力就能收获成果”。


本次学业导师与学生见面会的顺利举行,不仅搭建了导师与学生间的高效沟通桥梁,更让学生在“成长关怀”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竞赛引导”中明确了努力方向。会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25级新生苏一鸣说:“之前一直对专业方向很迷茫,听了导师的讲解后,终于知道该如何规划学习了,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准备参加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大赛的学生赵鹏宇则表示:“导师分享的备赛经验太实用了,接下来会跟着导师认真备赛,争取取得好成绩。”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小组辅导、竞赛答疑会等活动,持续为学生的学业成长与竞赛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更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实现“学业进步、能力提升、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注入新动力。